首先,建立资金使用统筹制度。区政府对涉农整合结余资金进行统筹安排,以这笔资金为主体,建立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大修
近年来,巴州区不断实践,结合区域经济情况,探索出“区级财政安排一点+居民自筹一点+综合项目平衡一点+乡镇运行经费和村集体经济补助一点”的“四个一点”资金筹措机制,全力保障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转。
“根据每套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际情况,财政定额补助分类予以支持。”吴波解释说,终端为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的,每套设施每年给予3000元运维费;终端为人工湿地或集中纳管的,每套设施每年给予600元运维费。“根据设施实际处理能力进行补助,费用有所不同。”
四川省巴中市是革命老区,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2016年以来,巴中市巴州区累计投入1.2亿元,建成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147处、单户或联户三格式化粪池28533座。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面临大修,怎么办?巴州区整合涉农项目结余资金作为专项经费,全力保障设施正常运行。
在资金使用过程中,提高了茶叶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为摸清运维成本,并定期对设施设备进行管护。
在巴中市巴州生态环境局环境总监吴波看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难点,不在建设施,而在如何保障后期运维。
“因为处理工艺简单,无需较高专业技术水平便能维护管理,自净化池建成后,我就被村委会明确为管理人员。”周文聪说,除了日常维护,他和其他81名受益居民一样,每月都要缴1元的污水处理费。
寺岭村位于山地之间,有耕地429亩、林地2200亩。依托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村里大力发展高山茶叶产业,融入旅游要素,走茶旅融合发展之路。李永喜聚居点便位于茶场中心腹地。
“村民自筹的热情很高。”吴波认为,这和巴州区把村民自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费用缴纳情况与评选劳动模范、优秀党员、五好家庭相挂钩有关。同时,自筹情况还作为享受产业政策扶持、财政资金补助等方面的必要条件,达到人人缴费、人人受益的效果。
“过去,聚居点产生的生活污水经管网收集、三格式化粪池处理后,直接排放至田间沟渠,对居民生产生活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寺岭村村支书周庆旭说。
手头不宽裕的巴州区,经过5年多时间,行政村生活污水有效处理率达70.8%。如何确保众多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这也给巴州区出了一道考题。
“谁受益、谁付费”,是巴州区坚持的原则。村民自筹,就是资金来源的一种方式。“村民自筹的费用不高,但能大幅度提高群众参与污水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吴波说,书台村是首个村民自筹试点村。“成功经验推广后,2022年,全区已自筹资金14.8万元。”
经测算,2019年,降低了化肥施用量,生态环境部门和乡镇结合日常管理,加大区级财政投入是关键。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人工湿地或集中纳管模式的运维费用约1000元/年—2000元/年。并将处理后的废水回灌茶园。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平均每套运维费用约6000元/年,进行全方位成本核算。住在巴州区寺岭村李永喜聚居点的村民周文聪例行来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处,巴州区由财政部门统一负责组织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巴州区组织专项调查小组,观察厌氧多级生化净化池的出水水质情况,开展全覆盖大排查,聚居点建设了一个处理生活污水的厌氧多级生化净化池,全力予以配合。生活污水作为液肥还田利用,忙完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