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上海,建筑可阅读——历史·人文·美学·技术”系列线上讲座第八期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专场,两位嘉宾将分别以“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外滩第二立面沙美大楼保护修缮侧记”和“解读·赋新——东亚大楼修缮工程”为主题做演讲。
伍跃教授的研究方向为明清制度史、社会史。冒捐冒考,是“本来没有捐考资格的人冒着禁令试图捐考的行为,一般包含涉及户籍所在地的问题和贱民身份问题这两种”。本次讲座,伍跃教授将以此为中心谈谈明清时期的社会移动。
嘉宾:Andreas Kilcher(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文学与文化研究教授)、Paul North(美国耶鲁大学日耳曼语言文学教授)
黑格尔在耶拿完成了向一位独立哲学家的转变。这不仅是因为他用纯粹的哲学话语替代前耶拿时期的宗教神学话语,更重要的是,他不断致力于以“绝对”为特征的哲学体系建构工作。这些尝试历经变化,散步在不同的手稿文本中。本讲座以1803年为界,将黑格尔耶拿时期的哲学探索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解析黑格尔哲学体系方案从实体性形而上学到以“精神哲学”为特征的主体性哲学的演变路径。
1919年5月3日,那正是巴黎和会各国博弈争锋正激烈的阶段,一位来自纽约的王先生给《纽约时报》写了一封读者来信,批评了大国在巴黎和会上对中国的不公,这在《纽约时报》上引发了一场小小的笔战。王笛出于对“小人物”参与“大事件”讨论的好奇,开始了一个追踪之旅,从而牵扯出了一段被遗忘的历史。他坚信,顺着那些蛛丝马迹,可能引导到不为人知甚至波澜壮阔的历史。好像宫崎骏电影《千与千寻》中的那个小孩,一旦被引导进入了那个神秘的隧道,一个未知的奇幻世界立刻展现在眼前。
地图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社会文化的载体,地图的创作反映人类对周围环境认知的广度与深度。地图史学系列学术讲座“四维时空编织者与他们的创作”,将以海内外地图史学界新书速递等形式,邀请本领域一线学者,介绍、评述东西方地图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本次讲座我们邀请宁波大学历史系龚缨晏教授为我们谈谈卜正民教授的新作《全图》。
郑宁(华建集团历保专业副总师)、闵欣(华建集团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设计一部总监)
2019年,在一个私人藏品中,轰动性地发现了捷克德语作家弗兰兹·卡夫卡(1883-1924)的数百幅画作,这些画作几十年来不曾流传于世。直到现在,也只有少数卡夫卡的画作为人所熟知。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卡夫卡的画作》是第一本收录弗兰兹·卡夫卡全部绘画作品的书。在6月10日的线上活动中,这本新书的编辑Andreas Kilcher将介绍这一颇具开创意味的图书,解释这些画作本身及其与卡夫卡更为闻名的文字作品的地位。在教学与写作中常涉及到卡夫卡的耶鲁大学日耳曼语言文学教授Paul North也
都给各自的史学留下了讲故事这个传统。它甚至还深深地影响着今天的历史书写。无论是西方史学的开端希罗多德所著的《历史》,回到历史现场,今天,作为史学的本色之一,如何摆正当代人的身份位置?“文景20周年·历史圆桌丨去溯时 去现场:历史的凝视与书写”第一场。还是东方的史学大师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将系统性的历史环境还原给读者?今天的撰述者、传播者和读者在接触历史的过程中,我们怎样看待讲故事与历史传播的关系?又如何摆脱传统时代依靠文献的单一路径,
本讲座将讨论以下三个问题:一、“语言转向”与符号学的图像学;二、符号学方法与图像作为符号的功能;三、贡布里希的符号学的图像学实践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