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口罩的困惑看这一篇就够了?3d立体口罩对病毒有用吗

  结合近期热点,再考虑到是否易于购买,我们列出以下几种常见的口罩(见下表),比较了它们的用途和过滤效果。

  并不是只要套上口罩,就可以万事无忧,远离病毒困扰。香港卫生署的卫生防疫中心荐的正确佩戴方法应分为“选-洗-确-罩-贴”五步。

  其实分两种:面罩(mask) 和呼吸器 ( respirator ),最近被大家挂在嘴边的N95口罩就属于常见的呼吸器。我们通常说的口罩,

  新型冠状病毒来袭,“口罩”一夜脱销,有钱难买。然而小小的口罩,你真的了解么?口罩分哪些种类?有啥区别?哪种口罩阻挡病毒传播的效果最好?一定要买N95口罩么?能不能重复使用?呼气阀会减少保护作用么……我们总结了关于口罩的11个关键问答,希望在这个病毒肆虐的季节,为大家一扫关于口罩的疑惑。

  无论是从流行病学的角度还是临床研究的立场,已有很多证据证明,正确佩戴口罩能有效防止病毒的传播。

  2008年发表在《国际传染病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上的一项临床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使用正确的情况下,口罩可以有效预防病毒的扩散。家里有患流感的儿童,如果能正确使用口罩,家人被诊断出感染病毒的可能性降低了80%。

  ③ 确: 确定口罩的完好性,正反面以及上下方向,比如说一般有颜色的一面应向外,有金属条沿的应朝上;

  各种口罩的过滤效果和想要过滤的颗粒大小密切相关。这次流行的冠状病毒颗粒为球形,直径约为0.125 微米,但病毒通常是依托于飞沫、灰尘等小颗粒物进行传播的。人类天然产生的飞沫(例如呼吸、说话、打喷嚏、咳嗽产生的飞沫)里面包括各种细胞,粘液和唾液中的生理电解质,以及潜在的各种传染原(如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天然产生的飞沫大小不等。已发表的数据表明,打喷嚏可能会产生多达4万个直径在0.5–12微米之间的飞沫。

  再次提醒大家多多注意洗手这个步骤。日常生活中,多数人在佩戴口罩的时候会忽略掉洗手这一步骤:不仅是佩戴前洗手,在佩戴完好后,应避免用手再次触摸口罩,并且在再次触摸之前以及触摸之后都应该及时清洁双手,这有助于提高口罩的保护效力。

  这里提一下外科口罩(surgical mask)。标准的外科口罩分3层:外层是阻水层防止液体飞溅,中层是过滤层,可阻隔90%的5微米的颗粒,内层用于吸收佩戴者释放的液体和湿气。外科口罩适用于医务人员或者相关人员的基本防护。

  普通口罩,也叫面罩,是一种宽松的一次性装置,在佩戴者的嘴和鼻子周围形成一道物理屏障,隔开周围环境中潜在的污染物。不同的面罩,用途不同,厚度不同,对人的保护效力也不同,佩戴舒适程度也有所差异。

  发表在《内科学年鉴》 (the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的另一项研究报道了相似的结果。研究人员调查了400名流感患者。他们发现,这些患者的家人如果经常洗手并佩戴外科口罩,患流感的风险降低了70%。

  如果佩戴得当,外科口罩可以阻止含有病毒和细

  不过研究人员也发现,单独使用口罩,却不经常洗手,并不会降低风险。所以说佩戴口罩和经常洗手要同时进行,二者缺一不可。

  常见的棉布口罩和海绵口罩构成十分简单,由不同的纤维压制而成,保护效力有限,而外科口罩大部分为自吸式过滤口罩,其工作原理是使含有害物的空气通过口罩的滤料过滤后再被人吸入或者呼出。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